桃子豐收,劉有碩開心地笑了。
和桃農研究種植問題
查看桃樹生長情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古法熬制石硫合劑
掃碼看視頻
人物檔案
姓名:劉有碩
年齡:67歲
職業:農藝師
工齡:49年
安寧區是全國四大蜜桃之一白鳳桃的原產地,被譽為“中國鮮桃之鄉”“十里桃鄉”。火熱的7月,安寧桃園香飄四溢,桃園里總能看到一位頭頂大沿草帽在桃園中走走停停的老人。他,就是被稱為“世外桃源”守護人的農藝師劉有碩。 “我跟果樹打了一輩子的交道,只要能幫助更多的果農種植好果樹,再苦再累我也心甘。”劉有碩總是這樣說。在從事果業技術服務的49個年頭里,劉有碩用自己的執著和技藝詮釋著他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懷。
1
最年輕的生產小隊長
“碧桃幾樹爛紅霞,傍水臨風整自復。移和綏山佳種至,仙根常屬野人家。”這是蘭州人秦維岳描寫桃花的一首詩。站在桃樹下的劉有碩緩慢悠長地念出了這幾句詩詞。今年67歲的劉有碩,是土生土長的安寧區人。1973年,18歲的他高中剛畢業,便回到當時的安寧堡大隊第11生產小隊參加農業生產。第二年,他就成為第11生產小隊最年輕的隊長。 “露水下來了,在月光中飄落著,無聲無息,無影無形。它是萬物不可缺少的養料,麥穗兒喝著露水,正在壯大顆粒吧?高梁苗喝足了露水正在拔著節吧?大豆秧喝足了露水,正在伸展著圓形的小葉子吧?桃、杏樹喝足了露水,又在它那成熟的果實上涂抹著顏色吧?“這是長篇小說《艷陽天》中的描述,也是劉有碩最喜歡的一段。
“小時候農村的生活單調,連聽歌都是一種奢侈。我從小學就愛看小說,浩然寫的《艷陽天》可能對我的影響比較大吧。農村的樹啊、水啊、山啊……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高中畢業后我就想回農村,本來也有好幾次去外面工作的機會,但是我都沒去,我就下決心要在農村干一番事業,所以就一直留在了這里。”劉有碩笑著說。
2
潛心病蟲害防治得碩果
“當了3年小隊長以后,我想學一點手藝,就向大隊長申請去當時的園藝實驗站工作。”劉有碩說,想要在農村有所貢獻,必須掌握一門農業技術,“我抱著這種想法去了園藝實驗站,在那里學了不少東西。”
當時,劉有碩被分配到植物保護小組,這是一個從事栽培、病蟲害防治、農技應用方面的綜合小組。“1976年,我們承接了省上一個關于桃樹的矮化密植栽培項目的課題。通過3年大量的研究和實驗,我們的畝產達到了5000多斤,是同齡樹的最高產量,達到了省內先進水平。”劉有碩驕傲地說。
提起害蟲對樹木的危害,劉有碩說起來頭頭是道,因為他從小就特別喜歡研究昆蟲。從對桃紅頸天牛的研究到桑白蚧殼蟲的課題探索,劉有碩不斷取得突破,研究出多項滅蟲技術。“我當時去做調查研究,發現桃紅頸天牛對桃樹危害極大。這種害蟲主要蛀桃樹的樹干,它具有隱藏深、危害重、難防治的特點,蟲量大時甚至能把樹干掏空。我在研究這種害蟲時,每隔3到4天就要挖一株桃樹,把樹木劈開,對蟲體進行觀察,所以當時損失了很多樹,我看著桃樹被害蟲危害成這樣,心里特別難受!”劉有碩撫摸著桃樹干回憶著。他像撫摸自己孩子的臉蛋一樣,指尖輕輕劃過桃樹上每一寸紋路,好像那些年被害蟲掏空樹干的場景又慢慢浮現在了眼前。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3年的研究,劉有碩終于發現了藥劑防治桃紅頸天牛危害的辦法。
1979年,劉有碩又發現了一種害蟲——桑白蚧殼蟲。他們又進行了3年的研究,1981年,劉有碩研究了桑白蚧殼蟲的生活史,針對性地進行了藥劑實驗,收到了良好效果。
“這次的課題研究成果受到了省市農業部門的高度評價,因為我們發現了桑白蚧殼蟲屬于單性繁殖,當時國內還沒有發現這種害蟲的這一特征,也算是填補了國內的一項空白。”因為這項研究,劉有碩獲了獎。“獎品是一套修剪樹木的工具,有一把剪刀和一把小鋸子,我現在還保留著。”劉有碩自豪地說。
如今,“中國仙桃之鄉”“中國果品著名品牌”“中國優質白鳳桃示范基地”這些榮譽的獲得,可以說離不開劉有碩和他的團隊辛勤的努力。
3
傳承古法熬制石硫合劑 甘當桃園守護者
開春“伺候”好,入秋結“金”桃。劉有碩繞著一口大鍋忙個不停,他正指導一旁的師傅們適時添料,使用古法熬制病蟲害防治藥劑。“古法熬制石硫合劑”起源比較早,石硫合劑是一種既經濟又實用的農藥。
劉有碩一邊看著熬制石硫合劑的大鍋,一邊說:“熬制石硫合劑是1851年由法國人發明的,已經流傳了171年。它既能防蟲又能防病,是一種綜合性的農藥,對環境污染少,對人畜的毒害也特別小,所以我們把它當作一種植物保護劑來使用。”
大家都說,劉有碩是古法熬制石硫合劑的傳承人。他說,500斤的水、80斤至100斤的硫磺再加40斤的生石灰,就是石硫合劑的傳統配方。“以前人工攪拌特別累,因為科技不發達,需要用木柴燒水,熬一鍋下來大概需要2個小時,那時候一天只能做4鍋。我第一次做的時候,還是在20世紀70年代園藝實驗站的時候,熬制一天下來,腰酸背疼,胳膊都抬不起來。”
如今,劉有碩和農藝師傅們熬制的石硫合劑可以滿足安寧區安寧堡街道8個社區果農的需求。作為一名資深的石硫合劑制作師,劉有碩每年2月底就開始指導農藝師傅們一起在園子里熬制。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現在做這項工作的都是些老師傅,他們戴著口罩,忍受著嗆人的硫磺味,大鍋里熬制的藥劑熱氣騰騰,臉上流下的汗水將眼睛的視線模糊了。
雖然這是個辛苦活,但是劉有碩想把這門手藝傳給更多的果農。當果農們高高興興領到熬好的藥劑噴灑在桃樹上,害蟲沒了,果農們手里捧著紅彤彤的桃子,劉有碩笑得十分開心。
4
堅守初心 一生服務于果農
“種了一輩子白鳳桃,我對桃子有很深的感情。能為安寧的桃產業發展出力,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劉有碩說。
7月的桃園里,一株株桃樹長勢喜人,桃葉在風中搖曳,從遠處看綠油油的連成一片。“每年我們都要引進多個新品種在產業園里栽種,經過試驗選出最適合本地土壤、氣候的優良品種,然后進行苗木嫁接,最后將嫁接好的樹苗免費提供給桃農。”劉有碩說。
大棚內,桃樹枝繁葉茂,高2米有余,枝頭已有幼桃形成,7月底這批桃子就成熟了。“人活一天,享受了一天大自然和社會的饋贈,就應該努力工作回饋和感恩大自然和社會。”研究為了誰?成果為了誰?這些問題在劉有碩心里早有答案。“作為果園的管理者,果農們掙上錢,我心里就高興了!能讓大家吃上滿意的水果,我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