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王珠銀 張丹 攝
肽谷研究院的工作人員正在做實驗 馬軍 攝
蘭州留創園外景(資料照片) 馬軍 攝
(資料圖)
掃碼看視頻
在蘭州肽谷研究院,多肽藥物研發正在加速推進。目前該研究院治療骨質疏松、 抗高原缺氧、抗腦膠質瘤等4條研發管線,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明年有望取得1至2個一期臨床批件,意義重大。
這批尚待驗證的新藥,是患者治愈頑疾的希望。而與之相關的多肽藥物研發,更是蘭州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領域的一個新支點。從這里出發,一條集多肽新藥研發和生產為一體的融合產業鏈遙遙在望,前景廣闊。
筑巢引鳳
一個研究院撬動一條產業鏈
蘭州高新區雁灘園區的蘭州留創園二層,是蘭州肽谷研究院實驗室所在地。與所有科研院所一樣,這里有一種靜謐和專注的氣氛,讓人在炎炎夏日里心生清涼。
P2、多肽合成、肽庫等多個重點實驗室內,穿著白大褂的工作人員正有條不紊地操作著分子篩選儀器進行多肽藥物篩選實驗。他們的神情傳遞出來的是耐心和專注,他們關切的是實驗變化和結果。在旁邊的會議室內,院長王珠銀正和團隊人員進行學術討論,內容是多肽藥物的研發進度。
王珠銀來自甘肅天水,本科畢業于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赴美留學取得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之后,他潛心于生物學領域,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9年,王珠銀帶著一項國際專利來到蘭州。
來蘭之前,王珠銀有過這樣的顧慮:蘭州的創業環境、投資前景和人才支撐與大城市差距太大,能否支撐起自己干事創業的夢想。不過,經過再三斟酌,懷有深厚家鄉情懷的他還是決定先到蘭州看看。
到蘭州之后,他的感受是一連串的“沒想到”——沒想到有這么好的硬件環境,沒想到有這么好的政策支持,更沒想到有這么好的創新創業氛圍……
“蘭州高新區創新創業氛圍濃厚,不僅辦公條件好,政務服務也很貼心。而且,我們的交流‘一拍即合’,項目推進得非常快!”王珠銀介紹,當時,為加快項目落地,蘭州高新區成立了蘭州肽谷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并以債轉股形式給予肽谷研究院8000萬元資金支持。至此,蘭州肽谷研究院正式落戶蘭州高新區。
依托王珠銀教授的“多肽信息壓縮技術”國際專利,蘭州肽谷研究院對肽“家族”成員展開了深入研究。
“多肽種子庫是一個富饒的寶藏群,其中有很多具有醫療價值的多肽,我們現在做的工作就是把活性藥和多肽聯系起來。簡單地說,就是要搞清楚多肽與疾病的對應關系。”王珠銀說,在我國,一個產量最高、生產效率最強的多肽產品生產公司,如果用傳統化學合成方法構建一個包含320萬種五肽的完全庫,要花費數十年時間。但是,利用多肽信息壓縮技術,可以在兩年時間內構建“五肽全庫”,從而為多肽新藥研發提供一個寶貴的技術平臺。
“肽谷足音”
一批治療頑疾的新藥正在加速趕來
多肽藥物是介于小分子藥物和蛋白質藥物之間的一種特殊藥物,胰島素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多肽藥物具有毒性低,穩定性高,靶向性強、生物活性高等特點,目前已廣泛應用于糖尿病、腫瘤、心血管疾病、感染等多個重大疾病治療領域。
“全球處方藥市場規模約為1萬億元美金,多肽藥物市場規模為500多億元美金,不到5%,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王珠銀說,在治療糖尿病領域,多肽藥物在全球降糖藥物的市場占有率超過70%;在治療心血管病領域,雖然多肽藥物目前上市品種還較少,但在未來高效低毒藥物發展趨勢下,開發前景廣闊;在治療感染領域,多肽類抗生素具有作用機理獨特、廣譜抗菌活性、不易產生耐藥性等優勢。此外,在醫藥工作上,多肽藥物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蘭州高新區的營商環境越來越好,王珠銀的創業熱情也越來越高。
基于“多肽信息壓縮技術”這一項國際專利構建的“五肽全庫”,入駐雁灘園區僅三年時間,蘭州肽谷研究院就已經開展了多肽腦瘤藥物、多肽肺癌藥物、多肽胃癌藥物、多肽直腸癌藥物、多肽乳腺癌藥物、多肽成骨藥物(增強骨生長和提高骨密度)篩選等10個方向的多肽活性分子篩選,并得到23組活性分子,研發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目前,蘭州肽谷研究院治療骨質疏松、抗高原缺氧、抗腦膠質瘤等4條研發管線,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明年有望取得1至2個一期臨床批件,意義重大。其中,抗腦膠質瘤藥物第一輪動物實驗證明活性分子有抗腦膠質瘤活性,目前在第二輪動物實驗中,有望在未來2至4年上市。屆時,將為廣大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選擇與治愈希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
為了充分構建人才優勢,蘭州肽谷研究院與蘭州大學、中科院化物所、甘肅農業大學、甘肅農科院、陜西再生醫學研究院、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科研院校(所)的專家已建立合作關系,并將30多名專家和博士納入研發團隊。
王珠銀說,蘭州不僅有生物醫藥技術方面的沉淀,還背靠蘭州大學和大批科研機構,科研力量和人才優勢明顯。有了這樣的基礎,再加上研究院建立的創新孵化平臺,可以大大縮短項目從實驗室走進生產車間的時間。
多肽制藥賽道是一片廣闊藍海,機會與挑戰并存。一款藥物從立項到最終順利上市,最少也需要5至8年時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并且還將面臨極高的研發失敗風險,十分考驗當局者的決策能力。該如何評價研究院的發展潛力?王珠銀認為,應該是綜合的、多維的,是一個包含創新根基、創新過程和創新成果的完整體系。
“科技創新從來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一連串行為產生的結果。研究院建成以來,蘭州高新區在資金和政策方面都給予了很大支持。”在王珠銀看來,蘭州高新區構建的良好產業生態必將為研究院的快速發展賦能。
發展目標
打造產學研一體良性閉環
近日,北京中醫藥大學與蘭州高新區簽署了共建中醫藥創新轉化工程中心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該中心將依托雙方政策平臺和產業基礎優勢,充分發揮大學科技創新引領和成果支撐作用,共同聚焦中醫藥領域技術現代化,推進成果產業化,聯合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輻射力的北京中醫藥大學——蘭州高新區中醫藥創新轉化工程中心,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中心建成后,蘭州高新區蘭州肽谷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與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將作為工程中心運營執行單位,在特色隴藥及中藥大健康產品開發,經典名方、復方中藥新藥產業化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挖掘出一批優質成果,孵化熟化并實現產業化應用。同時,北京中醫藥大學——蘭州高新區中醫藥創新轉化工程中心將在提升區域中醫藥行業創新發展水平,培養一流中醫藥人才,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實現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創新性發展,促進中醫藥學科及隴藥產業整體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十四五”期間,我省將布局千億級醫藥產業集群。站在新起點上,蘭州高新區也部署了新一輪的五年規劃,聚焦生物醫藥首位產業,形成以生物制藥、現代中藥、生物醫學工程和動物用藥為重點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打造一批更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生物醫藥品牌。
未來三年,蘭州高新區將持續推進多肽創新藥研發,建設國內領先的多肽創新藥研發及產業化全鏈條生物醫藥體系,搭建生物醫藥資源共享平臺,打造蘭州“肽谷”。屆時,蘭州肽谷研究院也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物醫藥人才聚集區,并在多個技術路線或病種研究方向形成強大合力,致力于創新藥研發并實現產業化,而后獲得的營銷所得反哺研究院繼續新藥研發。通過這種自己造血的良性循環,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最終實現“項目本地區產業化落地,打造百億級生物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